首页资讯正文

进入国宝大熊猫的朋友圈


【资料图】

6月28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央视频共同打造的“中文星”新媒体节目《阅见中国》四川篇正式上线。为了更好保护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让其得以生存和繁衍,我国建立了很多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就是首批的其中之一。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综合性国家级保护区。科研人员致力于研究大熊猫繁育、野化放归、野外引种等问题。本期邀请3位嘉宾前往卧龙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一起了解关于大熊猫的野化培训与放归,以及大熊猫的共生朋友圈。

清晨起床,从摔打竹子开始

来自尼日利亚的韩懋宇接到了第一份任务,为野化培训的熊猫妈妈准备早餐。工作人员告诉韩懋宇,进入野化场地需要穿伪装服,喷上熊猫尿液,从视觉上、气味上都进行伪装,尽量弱化野化熊猫对于人的概念,使其能更好融入大自然。每天粗的竹子都要摔一下,为了帮助熊猫保护牙齿。每天还要采集熊猫粪便,实验室会监测熊猫肠道菌群,来判断熊猫的健康情况。韩懋宇表示这份工作伟大且有意义。

美美的午餐搭配,营养均衡

澳大利亚的小安接到的任务是为熊猫制作午餐。第一阶段的野化培训主要由熊猫妈妈亲自带崽,母乳喂养,同时也会亲自传授一些自然生存技能和本领。为了让熊猫妈妈生产足量母乳,保证熊猫宝宝健康成长,小安认真学习制作为熊猫妈妈定制的窝窝头,端着配有胡萝卜、苹果、竹笋的套餐,让熊猫美美地吃上午饭。通过了解,小安得知每个熊猫性格不同,选择食物的顺序也不同。她也特别想成为熊猫饲养员,为大熊猫野化培训出一份力。

实地监测,掌握放归熊猫动态

为了对放归自然的熊猫进行实时监测,采集相关数据,工作人员邀请来自英国的吉伟仁一起上山,了解主食竹的生长周期、大熊猫放归自然共生的朋友圈,了解生物多样性。通过监测器定位放归熊猫的位置,了解其生活环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隐患,随时掌握野化成效,为野化放归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吉伟仁表示实时监测非常必要,及时掌握数据信息,能有效提高大熊猫野化放归的成功率,也希望大家增强环保意识。

经过几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大熊猫的野化放归技术已日渐成熟,大熊猫保护事业已进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融合发展新阶段。日积月累的科研成果以及专业的科研队伍,为大熊猫保护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建设美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给更多珍稀野生动植物提供适合的环境和栖息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呼吁大家增强环保意识,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清新美好。

来源:央视网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